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批片是什么片?它能挽救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吗?

随着疫情的反弹,“暑期档”在8月提前结束,许多影片纷纷跳档。除却《失控玩家》,《怒火·重案》以及《中国医生》这三部获得不错的票房收益的新片之外,电影市场俨然成为了批片的狂欢,《乔西的虎与鱼》,《混沌行走》,甚至包括9月的《小小港湾》,《明日之战》,《宝可梦: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险》纷纷上映。所以,批片究竟是否能在低迷的8月到9月挽救电影市场?

什么是批片?

批片是进口买断片的俗称,是一种特殊的进口电影发行方式。众所周知,大多数在中国上映的海外影片主要以分账,也就是票房分成的形式出现,这些影片规模,投资乃至落地宣传,衍生品投资规模较大,以好莱坞A级制作为主,上映时间往往会同时或略有推迟于北美上映时间,从90年代新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亡命天涯》,到如今引起票房轰动现象级热潮的漫威,DC超级英雄影片,这些被一般影迷称之为“大片”的作品往往采用分账的形式,好莱坞片方拿到的票房分成一般情况下在25%左右。

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电影分账片仅有34部配额,且被好莱坞八大公司垄断。因此越来越多的进口片想要“入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就是批片和合拍片。合拍片顾名思义,包括中国公司投资或中方人员参与摄制并达到一定比例。而批片则是片商通过固定价格将影片放映权从国外片商进行买断。批片并不算入引进片配额之中,一般情况下,这些影片往往是好莱坞的B级制作,或者首映于1—2年之前。质量层面上,可能会有曾经的奥斯卡颁奖季热门影片如《爱乐之城》,也可能是一些B级之作,如《最后的恶魔猎人》。

“疯狂的批片买家”

广义上的批片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十七年”时期引进的苏联,东欧,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些日本,法国,印度影片如《追捕》,《巴黎圣母院》,《大篷车》等等,皆由中影公司“打包”引进,然后由省电影公司分发至影院进行放映,可以说,在1994年第一部好莱坞分账片《亡命天涯》之前,所有在中国大陆银幕上看到的进口影片皆为批片性质,国外片商只能拿到相应的版权费,无法拿到票房分成,而这也导致了不同意买断方式发行的好莱坞八大公司无法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分账电影的引入,国家开始对进口影片实现管控,批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然而此时,国家将好莱坞之外的“批片”引进下放到民营公司处理。

狭义上的“批片”概念大概在2010s前后引起人们讨论,特别是由于《敢死队》的上映,片商仅用大约330万人民币的批片价格获得了2.14亿票房的收益,位列进口影片排名第四。而2016年则被称之为“批片元年”,50部批片获得了44亿票房,到了2017年,批片也不断走高,并创造了两个10亿爆款,刷新了批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

多元化是批片最大的特征,批片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令国内观众接受到更多的国家的电影,由于产业完备,印度和日本俨然成为了美国之外的两个“批片大国”,近些年来这些国家的影片有逐渐转为分账的去势。《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令“米叔”阿米尔·汗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终于随着《摔跤吧,爸爸》斩获12.95亿票房之后,《神秘巨星》终于转战分账片。

日本动漫和动画电影本身在中国青少年观众群体中始终拥有较大市场,2017年《你的名字》的爆火也令新海诚的下一部影片《天气之子》得以成为分账影片,并加大了在微博,Bilibili,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宣传力度。

除此之外,批片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艺联”)的诞生,令《何以为家》这部黎巴嫩小成本独立影片更是成为爆款。“疯狂的批片买家”出没于欧洲三大电影节,甚至会买下一些可能永远无法上映的影片,如今年柏林的《倒霉X爱,发狂XX》,对于他们来说,是否可以过审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竞价之中抢占先机。即便无法登陆影院,他们也可以选择爱优腾,Bilibili等流媒体上线。

批片带来的红利导致一些专注于某一国别的批片公司逐渐从无到有,例如以引进《哆啦A梦》,《垫底辣妹》等日本影片为人们所知的凤仪娱乐,以及具有印度资本,以及演员王宝强支持的,专门以引进宝莱坞影片为主的孔雀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等。批片同样会受到政治影响,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在电影院中看到各种各样来自俄罗斯,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的小众影片。而由于“限韩令”,韩国批片处于长期缺席状态。

为什么片商热爱批片?

对于很多小型制片公司而言,较之投资拍摄,引进“批片”毫无疑问是一个可以通过较低成本获得高收益的一个途径,以开创“批片”先河的《敢死队》为例,其凭借5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将近2亿美元的收入。批片电影的市场均价大概在20—100万美元左右,而好莱坞之外的批片甚至在10万以下。对于国外片方而言,往往采用捆绑销售的方式,将一些发行周期可能仅仅限于本国国内的影片“送”向中国。例如孔雀山在引进《摔跤吧,爸爸》的同时,也捆绑引进了两部《巴霍巴利王》。当然,这种“捆绑销售”也导致了很多质量相对不高的影片出现了电影市场之中。

批片价格的走低一方面令审查引进阶段成为发行流程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也使得片方有资金加大市场营销工作,例如《摔跤吧,爸爸》和《天才枪手》的主创人员来国内路演进行宣传,一些如《哆啦A梦》等动画片也逐渐实现在电影公众号,社交媒体进行去中心宣传,面向成年群体大打“怀旧”牌,同样稳赚不赔。

外国片方也逐渐发现了“批片”的政策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出现了一种新的发行模式:“批片”与合拍片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为了打入中国市场,且不受严格审查,配额的影响,好莱坞的一些电影公司在剧本阶段会鼓励中方资本入股,又因为中方资本并未超过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通过“批片”身份引进。如2016年的《血战钢锯岭》虽然以批片身份上映,然而上映时间较北美仅仅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由于上映时间的优势,影片获得了4.2亿票房。对于并未在中国大陆流媒体如Amazon,Netflix等,以批片的形式进入中国影院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批片现在还香吗?

然而,近些年来,批片已经不再是一本万利,在影视行业“内卷”的大环境下,批片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首先,博纳,乐视,华谊等公司纷纷布局,批片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些大型电影公司,例如狮门,其名下的A级制作版权买断价格已经超过一千美金。其次,配额与上映档期也成为了彼此竞争的因素,甚至比影片本身更为重要,随着垄断趋势已经形成,资金与人脉较为匮乏的中小型公司如今很难“破局”。

近些年来,随着观众观影素质,观影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影渠道的增加。传统的批片凭借视觉特效,或“豆瓣高分”,“奥斯卡热门”逐渐无法吸引观众进入影院,今年3月的《波斯语课》在国内上映5天,仅有1500万。而截至本文写作之日,在国内上映了7天以上的《混沌行走》,《乔西的虎与鱼》仅获得600万左右的票房,“批片救市”似乎变得不大可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刚刚上映的《明日之战》首日却获得了500万左右票房,单日票房有追平位于榜首的《失控玩家》之势,这种成功很可能来自好莱坞视效大片的长期缺失,一般观众对于大场面视觉特效再次回到如饥似渴的程度。而“星爵”是否能带动批片市场复兴,还得看它接下来的表现。


 如您想咨询电影广告植入,广告植入公司,影片植入广告,电影怎么植入广告,咨询电影植入广告多少钱,电影广告植入公司,电影广告植入方案请联系万事成传媒电影ip营销公司13466609726。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经本站编辑整理,不作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有问题请来电删除。

热门艺人

热门广告植入

新闻推荐